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体育新闻 > 正文

【三维乒乓】乒乓直拍重要四代历史不了解别说你打直拍

类别:体育新闻 日期:2020-11-28 19:53:48 人气: 来源:

  前 言中直反胶打法是中国特色的一种乒乓球打法,它由两个基本元素:一是中直,二是反胶(废话)。准确地说:底板是中式直板(圆头扁柄),正手贴反胶(单面反胶,正反反颗粒、防弧等,正反反反;一般我们不把正手颗粒、防弧而反手反胶的打法称为反胶打法,比如刘国梁)。

  中直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比较灵活地处理台内球;而反胶的最大特点就是比颗粒、防弧等其他都更能制造旋转,因而也比其他更适应上旋球时代,所以我们看今天乒坛,大部分都是两面反胶,颗粒在最水平里已接近。回顾中直反胶打法的历史,我们能看到许多名震乒坛的大人物,而根据他们的时间出现先后和打法风格,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代,各有一位领军人物:

  一、快攻转型代表人物:郗恩庭,曾获得1973年世乒赛男单冠军等荣耀。郗恩庭的直板反胶打法基本和正胶快攻没太大差别,原本他当年改反胶也是迫于名将约翰森(绰号“锤子”,不幸已经过世)的压力而做的选择,所以压根就来不及摸索反胶的奥秘。郗恩庭的中直反胶基本上就是一个快攻加一个超级转的发球,后面弧圈球方面的实力一般。发球这一块吧,怎么说呢,主要也是靠郗老自己的手感,据说按他本人的说法,自己的发球“比你想象的转”。除此外,郗恩庭式直板打法基本没怎么突破老快攻的范围,正手快带比弧圈球出色,拉球点低,与欧洲早期横板弧圈球如出一辙。反而是反手推挡,技艺惊人,在他本人那号称国家队卧推第一的超级力量(115kg)配合下,成为了其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总而言之,郗恩庭的反胶打法并没太多推广性(不是人人都有他那种天赋),但毕竟拿了世界单打冠军,影响力大,所以这仍然是中国人对直板反胶打法的一次伟大探索。

  二、开始中远台代表人物:郭跃华,曾获得1981年和1983年世乒赛单打冠军等荣耀。和郗恩庭一样,郭跃华的直板反胶同样是正胶快攻改过来的,但是郭跃华的打法已经开始在正手弧圈球以及中远台技术上有了不小突破,开始逐渐实现大规模上旋进攻和退台相持的可能。郭、郗二人打法有很大区别,比如正手动作上,郭跃华的幅度就比郗恩庭大很多——或者说比大部分人都要大。巨大的挥臂范围给了球以更多的摩擦与旋转,但代价就是让球速变慢,也就是说郭跃华是以速度为代价来获取跻身上旋球世界的门票。这种融合的代价是比较的,因为步子迈得很大,结果出现了首尾不兼顾的情况:既吸收了新老打法的精华,但又失去了它们的许多优点。最典型的:我们看到郭跃华作为以速度见长的中国队选手,在对阵日本队时反而会出现速度跟不上的情况,这可能是其两届世乒赛折戟沉沙的主因。

  题外话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乒坛早期的中直反胶打法,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而进化出来的。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进入了困难时期,乒乓球的培养也出现了问题,在旧的快攻技术未能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情况下,面对强大的外敌,大家只能想法子出奇制胜,因此才出现了郗恩庭、郭跃华这样的半改的情况。而一旦历史进入了正常发展时期,这种直板单面反胶打法便很快再次被直板快攻所取代,随后对中直反胶打法的探索也中断了。这也是中直反胶打法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往往是以主流打法的“补丁”身份出现,像“侧室”,而不是“正妻”。快攻不行的时候补快攻的缺,横拍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补横拍的缺,而一旦这两种打法起来了,中直反胶就只能退而居次席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中直反胶打法的四代人物,不但风格大相径庭,而且相互间的技术关联度也不高。郗恩庭、郭跃华之间的技术联系我不是特别清楚,但王皓和马琳、王皓和许昕就明显是十分发展出来的三种体系,因此差异之大,甚至超过了许多直板选手与横板选手。郭跃华之后,正胶再次占据了国乒的主流,连横板都有滕义那种正胶打法的主力选手出现,而反胶却没有能在单打方面独当一面的人物。直到80年代末正胶打法被欧洲人打得溃不成军,反胶才再次站了出来,重新拉起了大旗,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那就是直板两面套胶时代。

  三、迈向双反代表人物:马琳,以及闫森、冯喆、李静、高礼泽等。剑走偏锋人物:秦志戬。很有意思,80年代末直到90年代中,中国乒坛最强的两位直板选手先是日直的吕林,再是正手正胶反手反胶的刘国梁,而最贴近当时走界最前沿打法(横板两面反胶弧圈打法)的直板两面反胶打法,却迟迟没人顶上来。马琳无疑是第三代中直反胶打法的集大成者,也算是第一位实现了近、中台以及速度与旋转完美结合的直板选手。在马琳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老直板快攻的发接发“巧劲”和超快的速度,同时也能真正感受到他将旋转融入到了自己的技术当中。在传统打法的“巧”、“灵”之后,他成功地加上了“冲”字,实现了郭跃华所未能做到的正手快速上旋进攻。但是马琳的反手仍然是比较大的漏洞,而且……他以前反手打长胶(囧)。除了马琳,奥运双打冠军闫森的球大体也是这么一个子,但闫森未能将单项技术发挥到极致。而另一位叫冯喆的选手比他俩走得更远,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直板双反全面进攻体系,无奈小球时代要突破到这个层次确实有点难,这点我以前曾撰文提到过,此处就不展开了。

  还有一位非常引人注目的中直反胶运动员,他没有和别人一样两面弧圈道,相反却“剑走偏锋”,变成了反手使用推挡面反拉(剃)的选手。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卸任的国乒男队主教练、马龙曾经的主练秦志戬。不过秦志戬的这种打法注定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说实话,若不是改大球,他可能更没机会打上来——改大球确实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但对于秦志戬、格林卡这种反手甩手幅度很大的运动员却是有益的。以前球速太快,他们根本来不及舒展自己的手臂。现在球速变慢了,自然就能获得发力的时间了。可惜那时候秦志戬年纪也不小了,在中国,他不可能成为格林卡式的人物,因而也未能在单打上突破。

  四、极致代表人物:王皓。衍生:许昕、黄镇廷等。王皓的出现解决了很多以前认为不可能突破的技术问题:以前没人觉得直板可以彻底打两面而放弃推挡,他做到了;以前没人觉得直板可以主动和横板进行退台相持,而王皓也做到了。但,王皓的出现是各种机遇交汇的结果:一个创新的爸爸,一个需要直板革新的时代,一个有能力下血本培养他的国乒。通过王皓的成长,我们能直板打法在新时代自身极端不利情况下的终极豪赌,梦见钞票他的打法可以说是国乒耗费无数心血打造的“纯手工限量版打法”,集合了当时世界上两种最主流打法的特征:直板的手腕灵活、横板的反手与相持。但结果的话……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台北溜冰网- All Rights Reserved